查一下今晚开什么特马查一下今晚开什么特马

查一下今晚开什么特马 > 儿童孩子 >

来吧一起见识下这家省级儿童福利院

文章来源:ADMIN 时间:2024-03-14

  省级建制的儿童福利院在全国不多见,宁夏回族自治区儿童福利院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走进宁夏儿童福利院,你会发现,这里的每一层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:一楼像医院,二楼像幼儿园,三楼像学校。

  与之相对应的,执业医师、职业教师、职业康复师也在这家儿童福利院中配备齐全。

  “最基本的便是养育单元,如何保障儿童最基本的衣食住行?看似寻常的生活照料,实际需要专业供给。”

  “儿童医疗是儿童福利院里特别重要的一个部门,它意味着生命的守护。因此,我们打造了一支60人的专业医疗团队,14名执业医师,30多名执业护士,16名职业康复师,甚至还有药剂师,这让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病残孩子的医疗需求,及时进行诊断治疗。”

  儿童照料,生命权保障是基础,继续延伸至儿童的成长发展,则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。

  “我们的教育体系,一方面是正常教育,让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回归社区;另一方面,是保障病残儿童的特殊教育。”

  于是有了一支由30名职业教师组成的特殊教育团队,专门应对这种有较强差异性的儿童教育。

  都说脑瘫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差,教会手工制作非常难,聪聪却能凭着耐心和技巧,两个月内就能教会一个孩子。

  杜勇说:“养育教育康复的一体化服务,就是把儿童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,只要一睁眼睛,就应该蕴含着教育。”

  儿童福利院在满足机构内孤残儿童医疗、康复教育需要的同时,还将专业服务拓展到了贫困家庭残障儿童,先后为240多名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免费康复救治,并对家长开展“母亲康教培训”计划。

  除了要收养、收治银川市的孤残儿童,宁夏儿童福利院还承担着自治区各地市儿童福利机构的培训指导、社区困难家庭残障儿童的医疗康复等职能。

  如今,这家儿童福利院已逐步发展为集婴幼儿医疗护理、儿童养育照料、康复教育、技能培训、家庭寄养服务指导、弃婴庇护、儿童权益保护及社区残障儿童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、专业化儿童福利资源中心。

  于是,福利院建立了专业化“养治康教”团队作支撑,引入专业社工,由专业社工将各项服务内容串联起来,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。

  “一个孩子来到院里,第一个接触的就是社工,社工会像在医院会诊一样,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,对孩子进行综合评估,为他制订医疗与康复计划,选择适宜的教育方式,评估适合国内外收养、家庭寄养或是机构内养育。” 杜勇介绍道。“从孩子到院后由一名社工接案,到这个孩子以不同情形离院为结案,社工全程跟进,他们就是孩子的代言人,是院里最知道孩子情况的人。或者我们可以说,社工就是拥有社会属性的医生。”

  为了建立母子之间的联系,社工经常去戒毒所,把孩子在福利院的生活情况拍成视频带给母亲,再将母亲的期望和叮咛用同样的方式传递给孩子,让孩子始终感受到母亲的关爱。

  如今,4岁多的锐锐上了幼儿园,社工每天早晨送过去,晚上接回来,孩子与社工阿姨建立了深深的情感纽带。

  作为全国首批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单位”和全国“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项目”示范单位,目前福利院拥有持证社工28人,专职社工9人,分包260多名孩子的个案服务。

  从入院登记、综合评估、制订计划,到落实计划、跟进服务,社工既是协调者,也是管理者,更是服务者。

  “有一次,接到群众举报,说社区里有人打寄养的孩子……”赵勇兴向记者介绍了群众举报寄养家庭打孩子的那起乌龙案。

  这就是距银川市区不到一小时车程的永宁县惠丰村——宁夏远近闻名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第一村。

  “这一片撒出去,都是我们福利院的孩子,特别是那些孤残孩子,大婶大妈们盯得可紧了。前段时间小区里有人打孩子,被人拍了视频举报,后来我们翻查监控,才知道打的是自家孩子。”

  讲起这事,杜勇至今仍是满脸欣慰,“我们的孩子,已经无形中被社区居民保护起来!”

  “家庭是最适合孩子的成长环境,那些有情感需求,轻度、中度残疾的孩子,比如患有唐氏综合征的‘唐宝宝’们,最适合家庭寄养。”

 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,2001年宁夏儿童福利院在永宁县惠丰村建立了家庭寄养点。

  寄养家庭富了,福利院的“杜爸爸”却愁得几宿没睡好:我的孩子们可怎么办呢?

  他试探着跟寄养家庭提出来:“你们都有钱了,还养我们的孩子么?要不我把孩子带回去吧。”

  这种集中在一个社区寄养的方式,形成以社区为依托,以困境儿童为中心,以寄养家庭为主体,专业化介入、规范化管理、亲情化抚育、社会化融合的新时代家庭寄养服务新模式——宁夏模式。

  家庭寄养服务中心就像宁夏儿童福利院的社区分院,医疗、康复、教育等服务同样延伸于此。

  又像社区里的特殊儿童幼儿园,没法去普通学校的孩子们每天都要定点来这里“打卡”,学习、治疗、康复,而寄养家庭的妈妈们也经过培训,成了服务中心的助教。

  “我自己的儿女都成年了,在外地打工。看别人家养了娃娃挺好的,我就也想养一个。”

  于是,家里住进了8岁的“儿子”和1岁的“女儿”。“特别开心,两个活蹦乱跳的开心果。”

  钱大姐的眼眶突然就盈满了泪水,她迅速眨了几下,又低头微笑着看孩子拼拼图。

  黄昏时分,记者踏上归途之际,看见一个孩子左手拉着“爸爸”、右手拉着“妈妈”,蹦蹦跳跳向前走着。

  (来源:《中国社会报》2019年5月31日第1版,原标题《塞上江南有一儿童方舟》;改编:仲民君)